如风云游记 秦岭篇 穿越秦岭经典线路【完整版】
作者;如风云游记
缘起
庚子年春节,举国突遇新冠疫情,万众一心宅在家里捂死病毒。眼见得春暖花开,疫情警报渐渐降级,人也是宅在家里越捂越恓惶,尤其是我这位“骨灰级”的老摩迷,常常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幻想着跨上我那心爱的本田CB500X,驰骋在祖国大地。
老汉和我的长途坐骑本田CB500X于2019夏天摩旅俄罗斯途中所拍
《摩界》摩托车俱乐部主管之1–老常
周六上午十点,终于在环山路与G210交集的沣峪口转盘大鼎处等来了从东郊俱乐部赶来的大部队。沣峪口转盘可是自驾摩旅者人人皆知的“网红地”,南进沣峪G210翻秦岭去宁陕、安康;东去G312到商洛、河南、湖北;向西或G108进黑河抵佛坪、汉中,或沿310到宝鸡、天水。就在我等候同伴的时间里,不时有摩友过来问询“你到哪里去”,看着一辆辆机车从我眼前绝尘而去,心里暗自感慨:兴许大家都是捂得太久憋得太慌……
沣峪口转盘大鼎整装待发
沣峪口转盘大鼎集合整装待发
所有人到齐,我们一行19辆车共计25人,组织者老常胯下坐骑是–凯越500X,本次他考虑周全安排有序,前有头车,中间有掌控,最后有收尾,规定统一行进统一停靠,任何人不得超越头车,安全驾驶、安全出游。一时间,沿环山路西行的《摩界》车队马达轰鸣、鱼贯而行,插在车尾的小旗旗在春风中欢实地跳动,引得路人驻足而看、啧啧称赞。
我们不为单纯的跑路压弯,还是以欣赏春光愉悦心情为主,秦岭脚下环山路两旁的田头地畔桃花、杏花、樱桃花、梨花、李子花、海棠花次第开放,不仅仅是在招蜂引蝶,更是惹得游人如织、驻足观赏。车队在鄠邑区的蒋村停驻,大家游览了蒋村花区“网红地”—野樱桃花长廊,拍下合影、视屏,尽兴而去。
鄠邑蒋村网红地–野樱桃花长廊
鄠邑蒋村网红地-野樱桃花长廊
车队行至周至县马召镇稍作歇息,然后正式进入G108开始了春日黑河之旅。G108黑河段是一条上世纪国家为“三线建设”而修的一条战备路,当时的设计思路修路技术和当今是无法比的。G108黑河蜿蜒盘旋而行,随山形就水势,道路逼仄,弯道连连,尤其是“回头弯”见多,摩旅在这样的山道上,在享受驾驶乐趣的同时,也在检验着骑士们的车技和胆魄。
车队路边小憩
《摩界》骑士及队旗
黑河里还是春寒料峭瘦林水瘦
黑河水库枯水期
我们也找了个安全宽敞的地方歇息一会儿,看把这小伙娃累的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气,看来激情驾驶还是挺费体力的。
车队集体路旁休息观景
跑山压弯把人累成马咧
小憩片刻,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G108和前去厚畛子镇的三岔路口,靠右手骑行到了黑河森林公园售票处大门口,得知两个信息:1.凭个人电子识别码是绿码者登记免票进入;2.景区内饭店农家乐都没有开业,吃住没有保证。一听是这么回事,老汉我要思量一下,再做决定,于是就先目送其他队友进入公园栅栏门。
决定放单
话说来到黑河森林公园大门,听说厚畛子和老县城解决不了吃住,大部队决定进景区游玩一阵子然后原返。老汉我暗自思量:这进山刚刚跑出感觉,就原返真没意思,再说我已经退休,不缺时间,不像那帮年轻人还要上班顾家,何不单飞继续沿G108前行,翻过秦岭去南麓的佛坪转转。主意已定与老常他们就此别后,就单人单骑向板房子镇驶去。
这时G108离开了黑河的主源向南延伸,它最早叫作“周城公路”(周至—城固),在国家没有统一编号之前,就这么叫了几十年。路是渐行渐陡,弯是越走越急,突然听得身后一阵急促的机车轰鸣,老汉赶紧让道路边,几辆摩托从我身边飞驰而过,速度之迅猛,入弯之漂亮,出弯之利落,令老汉眼羡。(大家可以点击下面的短视频看看他们咋疯狂)是啊,自打G5(西汉高速)修成之后,这些年来G108一下子清净了许多,没有了昔日大货车昼夜的喧嚣嘶鸣,路面保养的平整顺畅,于是就成了自驾和摩旅的天堂
车行到周至深山小镇板房子,在一家小饭馆里咥了一碗油泼面,缓解了辘辘饥肠,又继续上路。这是沿途的山谷不像下面那样狭陡,山间就看见川道、坪坝出现,多是人户集中之地,所以秦岭腹地的地名多叫作什么“…里坪”、“…亩地”、“…家坝”之类。山里的花开得最早的是山茱萸,一种制作“六味地黄丸”的中药材,村子周边,坡上坎下满是的,树干不高,伞状铺开,开着黄璨璨米粒大小的花朵,等到秋天就结成了红彤彤枣核大小的果实,摘菜回来去掉核儿就是中药-枣皮。忍不住停下车来留个影,把我的摩托留在秦岭早春的山景里。
把我的摩托留在秦岭早春的山景里。
单人单骑很是放松随意,没有压力,没有拘束,想走就走,想停就停,一切由着自己,这也是诸多摩友喜欢的一种摩旅形式。我过了板房子后不远,就看见路旁一支庞大的摩托队伍在歇息聚餐,他们是西安《1815-海鹰》机车俱乐部的,近四五十人呢,几辆豪华大排-宝马水鸟1200、杜卡迪、KTM390 鹤立鸡群很是扎眼。他们自带了后勤保障车,大锅灶瓢一应俱全,正围坐一堆吃臊子面呢。哦,刚才压弯的是这帮伙计。
路遇《海鹰》俱乐部摩友路旁休憩用餐
CB500X载着我向分水岭继续驶去,七弯八拐就到了西安.汉中分界线-观音山隧道口,驻车歇会儿,在观景小广场转悠一圈,看见立着一组动物塑像:朱鹮、金丝猴、大熊猫和羚牛,这是“秦岭四宝”,岭南肯定故事多,于是拍下小照。抬头望望隧道上方的山峰,隐隐约约地看见以前翻越观音山垭口时的老路迹,记得1996年我乘车由G108到汉中,老牛一样的班车哼哧哼哧喘着粗气,就是爬上到那山顶翻过垭口的,当时这隧道正在施工中还没有打通,那时一上一下少说也有20公里,如今省了。行,收回忆旧的思绪,准备离开西安了,就一头扎进了黑黝黝的隧道。
西安汉中的界山观音山隧道北口打卡
西安汉中界山观音山隧道北口小广场打卡
车行佛坪
摩托钻出隧道南口就是佛坪的地界-观音山南坡半腰,感觉到这天也宽了,地也敞了,秦岭南北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就是有差异。这条G108不管是四轮自驾还是两轮摩旅,已经走过N次,佛坪这边的路要平缓许多。自然是轻车熟路,顺河而下,河叫椒溪河,源头就在我刚钻出的隧道口下面。
佛坪的第一美称“大熊猫的故乡”,接下来沿途与之相关的地点有两处。第一个岔路口右手进10公里去凉风垭,然后徒步到光头山下的三官庙,设有佛坪“秦岭熊猫野外观察站”,凉风垭十几年前在那里参加过户外帐篷节,三官庙是禁区不准进。
第二处是熊猫谷4A景区,当地人叫大峪或大峪坪,这是佛坪旅游的拳头产品。西安公交车两侧贴得全是它的广告。踩着曲曲弯弯的木栈道,一群按时来吃投食的金丝猴,岩石块儿垒一圈墙,再栽上一丛野山竹,三两只脏兮兮的大熊猫慵懒的仰天晒着太阳,笨拙地摹仿人类的搞笑动作,硬是把城里人呼呼地往这里招引。眼下你是进不去,因为景区在大兴土木修缮大门,我只好下到河里坑坑洼洼的便道上,一阵起伏跌宕地颠簸,才上得正路。
前年自驾佛坪 熊猫谷大门口打卡
又过长角坝,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纺锤棒”形状的川道,两头尖中间宽。上角角从熊猫谷门口过来,中间的坝子是镇政府所在,往下走是一段峡谷–下角角,直到两河口一个桥头三岔路口我才停下,端朝南是佛坪县城,拐进西边沙沟河9公里,是佛坪县乡村旅游网红地—沙窝子村。
G108上椒溪河与沙窝河交汇处道旁打卡
佛坪第二美称“中国山茱萸之乡”,若知详情那你要去沙窝子。一个原生态的山村,前年我自驾去过,别以为名字不咋样,可它是佛坪县“山茱萸种植示范基地” 、“乡村生态旅游基地”、“ 脱贫致富奔小康示范村”,同时又是 “红色旅游基地”(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开国大将徐海东曾率部修整于此,莫去过的朋友倒是值得一去。村里鸡鸣狗叫,小桥流水、炊烟缭缭,民风淳朴,宛若世外桃源,农家风味美食馋死人,山茱萸花黄亮亮金璨璨,笑迎八方来客。
沙窝子景观一
沙窝子景观二
我发现路口立着一个宣传牌,上书:“汉中2020油菜花节佛坪分会场”,也许是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沙窝子少了往年车水马龙的景象,于是拍下片片,上车走人,分分钟钟就进了佛坪县城。
佛坪县城(袁家庄)街头打卡
旧话佛坪
椒溪河一路陪我流到了袁家庄,流水蜿蜒潺潺,躺在太阳光里,长年累月的冲刷堆积,这段河谷形成了数公里长的平坝子,开阔平坦正好做了佛坪县城。河谷为S型,拐弯处紧贴山根没有空地,于是依形就势,小城分成三个板块,上半段河左岸是老城区,政府事业机关多在此,下半段走大桥过河,新区建到了河右岸,再往下又回到左岸,以高铁站为中心形成了开发区。我眼中疫情后的县城,街市已开,静而不冷,三三两两过往的人,并不都是掩鼻匆匆而行,大人喝茶晒太阳闲聊天,孩子们嬉戏追逐放风筝,看得出佛坪人活得自信自在自乐。
俯瞰佛坪县城(局部)
以前人们来佛坪多在夏天,一为避暑,二为美食。左岸老城区最里边有一条改造翻新的“佛坪老街”,不太长但茶肆酒楼客栈鳞次栉比。哦,其实佛坪并无真正意义上的“老街”,因为袁家庄成为县治时间并不长,至今不过90余年的历史。这不禁让老汉想起了佛坪历史上遭遇的两次劫难。
前年来佛坪老街时打卡
前年来佛坪老街时打卡
第一次劫难,是民国11年(1922)3月佛坪县太爷被杀,招致县城被遗弃。这里不得不从今周至县厚畛子镇境内的老县城村讲起。佛坪老县城,又被称为周至老县城,最早的名字叫“佛爷坪”简称佛坪,之所以这么喊,是因为当地的农夫种地时,刨出了一尊佛像。此地位于傥骆古道要冲,胥水河畔的一块平川谷地里。清道光五年,既公元1825年,清廷在这莽莽秦岭山深处,用河里的鹅卵石筑起一座城堡,设下这最早的“傥坪厅”,随后正名为“佛坪厅”。
佛坪老县城 如今周至厚畛子境内的老县城村
厅是清廷中期地方上设置的一种管理机构,老汉来说道说道:清嘉庆、道光年间,清廷施行“湖广填陕西”的移民政策,再加上天灾人祸,一时间陕西涌进了大量的移民、流民、匪民,像八百里关中道,自古就是丰饶膏腻之地,哪会让这些人的立足,清廷就把这类人全弄到了偏僻边远、山大人稀、土地贫瘠、苦寒荒凉的秦巴山地境内,为了管理这部分民众,就设立了一种半军事化半民事化的管理机构——厅,行政级别比县低半格,可行政长官(知厅)的级别待遇,比县官(知县)要高,起码是五品,县官也才七品呢。因为在这些环境恶劣,半匪半民,萧条低迷的地方当个父母官,没有高官厚禄就莫人来嘛。咱陕西就先后设置过好多“厅城”, 诸如汉中的佛坪厅、留坝厅、镇巴厅;安康的宁陕厅、汉阴厅、镇坪厅;商洛的柞水厅,一直延续到清末。清朝亡民国立,民国初年,对所有厅施行或并或升,佛坪厅民国二年(1913)改制为佛坪县。
昔日佛坪老县城 今日周至厚畛子老县城村
可就在民国11年(1922)3月,太白山上悍匪郧天禄率众有内应夜袭佛爷坪,将正在交接公务的前知县车正轨、接任知县张治绑架到财神岭并予以杀害。后来汉中道又派来后任县长吴其昌,他怀揣着官印死活不敢回佛爷坪,在县内辗转流浪办公两三年,民国14年(1925)选择定县治于袁家庄,最后索性李代桃僵,将袁家庄硬叫成佛坪,就是今天的陕西佛坪县城。胥水河畔佛爷坪那个老县城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被遗忘,成了今天秦岭山中一个普通的村子。
今日佛坪县城 袁家庄(局部)
第二次劫难,是6.9千年不遇的洪灾。老汉在这里不忍心详细陈述,就援引当时的新闻媒体的报道略微一提而过。“2002年6月9日,佛坪暴雨如注,河溪暴涨,凌晨突发千年不遇的洪灾,全县损失惨重,不堪回顾。”“由于这场短历时高强度的特大暴雨,在佛坪、宁陕境内的椒溪河、蒲河两流域的中、上游地区6月9日引发了极其强烈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佛坪和宁陕两县在这次山地自然灾害中共计死亡173人,失踪266人,毁坏房屋1.6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9.46亿元。同时,山地灾害还毁坏了两流域的许多农田、道路和其它设施,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的退化与恶化,带来一系列社会与经济问题。”
正是这场千年不遇的洪灾,让佛坪人民绝地重生,你看,穿城而过的椒溪河右岸新区,就是在当年一片瓦砾乱石的河滩上重新扩建起来的,为佛坪人民点赞!
佛坪县城 椒溪河右岸新区 远处为开发区
佛坪县城开发区高铁站
取道宁陕
说完佛坪新旧事,老汉该继续骑行了,今天的目的地是秦岭腹地另一个小城,G210上的宁陕县城。佛坪县城在周至马召进黑河的G108上,宁陕县城在长安沣峪口进山的G210上,老汉我此次摩旅的行程就是黑峪(黑河)G108进山,沣峪G 210出山,完成秦岭U型穿越。从地图上看宁陕县在佛坪县的东南方,两条国道最接近的地点应该是佛坪西岔河的土地岭到宁陕县的两河镇,中间有将近50公里的县道连接。
从佛坪县城袁家庄跨上CB50X,沿G108继续顺椒溪河骑行10公里,过了西岔河镇,绕上了土地梁,就到了G108与前往G5(西汉高速)的引线,路牌标着到高速入口大河坝镇16公里。骑上引线后我咋发现,前年走过的这条县道上的标牌,现在咋标的是G345,后来一问度娘才知道,G345(国道345线,G345)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条国道,起于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途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8省区,终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县,呈东西走向,345国道从东部沿海横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到达青藏高原。陕西境内是从河南西峡县入商洛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宁陕县-洋县-城固县-汉台区-勉县-略阳(出陕境)-甘肃康县……,哦,原来它从宁陕县太山庙镇由镇安进来,到了宁陕县城(关口)和G210并线到两河镇,再走两河口-大河坝-土地梁-G108(并线)–勉县(原省道309)-略阳-……。看来祖国交通事业发展建设是日新月异,几天不出门,认不得路咧。这条新国道真好走,老汉在中间一个观景台停车小憩,又把秦岭四宝拍了一遍。
G345l路旁观景台里秦岭四宝
走着走着老汉我发现,一直陪我行驶的椒溪河咋与路基的落差越来越大,我得俯身探头才看的见路基下100米外的河床,水流细的像肠子。原来都是发源于秦岭南麓的佛坪的椒溪河、宁陕的蒲河和汶水河,三水合一,流入大汶河,交汇处有个村子叫三河口。过三河口再前行约莫2公里,G345路坎下的大汶河河床里,兀自伫立着一座大水坝。老汉又停车观赏拍照,大坝虽然还没有完全竣工,但大体形态已成,很是雄伟很有气魄。这到底是咋回事?
我转身走到观景台旁宣传栏前,把上面的文字费劲地瞅了半天,我就知道大家最不耐烦看的,是景区里牌牌上写的话,要不,老汉给大家通俗地白话一哈: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大坝,是中国水电第十五工程局承建的“引汉济渭”之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说白了就是把椒溪河、蒲河、汶水河交汇形成的大汶河河水,给它修个高145米的大坝,把水拦蓄起来,形成一个总库容7.1亿立方米大水库,然后在山上打一条秦岭隧洞,一直打到周至县的王家河小王涧,把水库水扬升进到隧洞,让它流到黑河继而到渭河,以解渭河沿线西安市等4个区市、13个县城、8个工业园区的城市生活、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同时还可以发电,电站总装机容量2.7万千瓦,在国内同类大坝中排名第二。
佛坪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大坝远景
老汉我憧憬着不久后这里高峡出平湖的景象,心里美滋滋地又骑车上路咧,一口气到了佛坪的大河坝镇。我在想呢,大河坝到宁陕县城(关口)有两种走法,大伙儿可以看我下面的地图:一是沿G345到两河镇并线G210—关口;二是上高速G5西安方向到筒车湾(宁陕)下,然后筒车湾——关口18公里引线到达。最后选择第二套方案,因为路线一多次走过,莫啥新鲜感,走线路二呢,不定有啥新发现新收获。
地图上看大河坝–宁陕县城走高速路程多一点
疫情期间,国家规定高速公路车辆免费,收费站栏杆高抬,亭子里连个人毛也没有,老汉我大摇大摆把摩托骑上了高速。咱是守规矩之人,控制车速,走最内侧道,不超速不停靠,两三袋烟的工夫就平安到达筒车湾。顺利下高速,这筒车湾是个新建的移民社区小镇,夏季最热闹,西安人周末带着老婆孩子爱来这里休闲小住,水上乐园戏个水划个船玩个漂流什么的,男人们烧烤喝酒划拳吹牛逼,都挺适合的,眼下确实一派冷清。
骑行在筒车湾—关口的引线上,路旁不断闪过宁陕旅游的系列招牌,说实在的,宁陕可玩的地儿都去的不想去了,哎,“高山湿地景区.悠然山”跳入了眼帘,这是个新鲜名字,没去过。出了麻家山隧道,路边一箭头所指——此去悠然山。于是拐了进去,行了三五公里,坡很陡弯特急,来到山门前,原本就没打算入内,想着先探探路,好的话等到夏天来避暑玩耍。向门卫要了一张宣传页,打卡留照闪人了。晚上夜宿旅店听当地人讲,什么湿地景区,里面就是一个富丽堂皇的高消费楼堂馆所,不是一般工薪阶层能消费得起的,论景色还不及老汉我到过的平河梁高山草甸呢。这算不算走这条线路的新发现新收获呢?
前去悠然山的半道上
悠然山大门口打卡
掉回头继续下行,来到一个叫西沟的地方,这里正在大兴土木,修建宁陕县城垃圾填埋场,乖乖,秦岭山里的西安狄寨二道原的“江沟”哇!再走,就到了宁陕县城的地标性建筑– “五郎关”门楼下。
宁陕县城地标性建筑 五郎关门楼
上篇写到老汉从佛坪G108穿越到宁陕G210,来到五郎关门楼下打卡拍照,而后告别五郎关门楼,进入宁陕城区投宿于一家快捷酒店后,在街口一家“宁陕老扒”小店要了一份腊肉锅巴饭,狼吞虎咽般吃完,腆着肚子信步往回踱着步,咱接着前面的旅程继续掰扯。
宁陕旧话
01五郎关 黄昏时老汉停车照相的五郎关门楼是有来头的。旧时秦岭腹地深山老扒,流民众多乡祸四起,自古这里就是谁都不管的蛮荒之地。可到了清朝,乾隆爷想起山大人稀的秦巴山地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他老人家发话:这里没人管不行的,从北边长安拨500华里,西北的周至划150华里,南面石泉让出50华里,从东南的镇安割110华里,再由西南方的洋县划拨40华里,五个县各出一块小地盘,凑成了一块大地盘,建了个半军事化半民事化管理机构五郎厅,也叫五郎关,厅署设在今老城焦家堡,直属于省。后来嘉庆爷上位,天下乱了,嘉庆五年(1800)白莲教造反,清政府要把五郎厅(关)改名,只是因为听了某位玄学大师的几句话:“终南山(秦岭)为三秦屏障,毗连蜀楚,绵亘二千余里”,而五郎关则是陕南经子午道翻越秦岭至关中的重要关口,担当着“镇守关口,安宁陕西”之重任,就改名为宁陕厅吧。从那时起五郎关城所在就叫做关口。1913民国二年,民国政府改宁陕厅为宁陕县。哦,宁陕和佛坪的建县历史差不多。
宁陕五郎关关楼
02 关口忆旧 其实老汉我与关口是有渊缘的。上世纪六十年初(1963)秋天,年仅5岁的我随转业安康平利县的父母去赴职,曾在关口住过一夜。那时西安到安康的班车要走二天,头一天早上,轿子车从小南门外的南关车站出发,哼唧哼唧地要爬过三座大山(分水岭、月河梁、平河梁),当时西万公路(西安—万源)G210国道前身,坑坑洼洼尘土飞扬,黄昏时分才颠颠簸簸抵达关口,要住一晚,第二天接着走才能到安康城。记得那晚住在紧挨长安河边的招待所里,缩在被窝里听了一夜的河水哗哗声,心里一直惦记着进店时门口老爹警告我的一句话:小娃儿别乱跑,这半夜里后山的狼会上街呢!唉!整夜莫好睡,搞得我第二天迷迷糊糊,咋到的安康都不知道。呵呵,扯远了。
50多年过去了,宁陕关口我或者路过,或者旅游有N次了,老汉深深感到:在宁陕这片苍桑古老的土地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如今这里成了西安都市人休闲的“后花园”。县城关口由原来的仅一条街道,增加了长安东街、长安西街、广场路、三星路等多条街道,还新建了三星、东河、新城、薛家浜等多个小区,到处楼房林立、商铺栉毗。穿城而过的长安河上横跨三四道桥,桥连两岸,一到入夜,霓虹闪烁、灯火阑珊、人影绰绰,宁陕关口人也有了夜生活……
今日宁陕县城.关口全景
03 宁陕老城 一夜好睡,翌日清晨早起,因为疫情尚未完全解除,老汉莫敢多闲转,匆忙跨上CB500X上了G210国道。早春的山里透着几分寒意,我溯河而上行,身旁的河水在晨光中害着羞,闪闪烁烁遮遮掩掩地淌着。刚刚拐过一个急转弯,猛地看见坡头上几株桃花争相绽放,在这四周还没有全部染绿的山色中,显得是那样招摇。老汉深深地吸一口清香的空气,洗肺祛垢的舒服感一直会从头顶浸透到脚底,右手不禁用劲拧了一把油门,宁陕老城旧址到了。
晨曦中的210国道
老城即今城关镇老城村。从平河梁发源的长安河流经此地,冲刷出一道南北长五六里,东西宽不过一二里的谷地,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就选它作了宁陕厅厅城,一开始就莫修城墙;到了嘉庆三年(1798)官府号召民众捐钱修了个土堡,叫做焦家堡。后来堡子毁于兵变;再后来这父母官三番五次地向上级申请,终于在15年后的嘉庆十八年(1813),总算把城给圈起来了。
宁陕老城
我把摩托停在公路上,路旁两三米外遗存一段东段残余城墙,紧贴着河坝,泥沙臃塞了大半截墙体。老城的西面是一道缓坡,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曲曲蛐拐拐的半圈墙体,唉!这城墙顺坡爬到半山腰,圈起来的一个城池,平坦地儿少,自然没了发展空间,再说坡后面山峰有压顶之势,轻易就能破城。当年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七十四师,经子午古道兵出沣峪口,逼近西安城之前,要过宁陕,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二十七日就曾攻克老城,全歼敌保安团300余人。难怪破城第二年(1936),国民党政府就把县城迁到了南边10公里外的关口。
210国道旁宁陕老城残存城墙
不过这宁陕老城当初修筑得还可以,老汉回来后查阅了相关资料,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宁陕老城城墙用泥土筑成,周长1318米,基宽6米,顶宽3.3米,用二层海漫砖铺质,垛高1.44米,女墙高0.48米,垛口1020个;青砖炮台3个,马道6处,堆积房5间;城门三道,即:南-治安门,北-迎恩门,东-清正门。1986年5月8日,老城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陕老城城墙残存遗迹
复修后的宁陕老城北门
04 宁陕城隍庙 离开断壁残垣的老城城墙,走几步到东面的河边,望见长安河道中间的沙洲上,有座外形酷似一艘大船的建筑,这是宁陕城隍庙,它建于乾隆50年(1786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别看宁陕老城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可这城隍庙的名气在陕西乃至全国都大着呢。奇就奇在它四周环水独居河中央,长安河两岸的房屋和公路等,屡屡在洪水的袭击中被毁,但是唯独这座城隍庙,历经了200多年风雨洗涤,依旧完好无损。前几年老汉我曾进庙参观,听老道长绘声绘色的讲述过:这庙是建在一只神鸭子的脊背上,发再大的洪水都不怕,俗话说水涨船高,俺这城隍庙除了城隍爷、土地爷、山神爷的保佑外,还有这只神鸭子给咱驮着呢!呵呵…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金鸭浮舟”的传说。
宁陕老陈城隍庙
各位相信这老道长的掰扯吗?反正我不相信。后来我找了相关的资料看了,才闹明白了这“金鸭浮舟”是咋回事。一大串儿科学依据我就不啰嗦咧,简单明了的说说吧。这城隍庙像一艘大船建在河中间,距城隍庙船头(河上游)64.8米处有一块形态特殊的巨石,这块巨石高出水面1.46米,长7米,前端最宽处为4.5米,从西侧看酷似一头四肢没入水中的犀牛身躯,这犀牛石迎着来水,犀牛巨石背后紧相邻的南侧数十米范围内,还有10多个巨石组成的巨石群。这些巨石的共同特点是露出沙洲的部分虽不很大,但埋入沙中的部分非常巨大。这些巨石经历多次大水,位置从未挪动过,像生了根一样。哦,明白了:洪水迎面扑来,撞击在以犀牛背为“龙头”的生根巨石群上,马上就分成两股,顺着船头分流到东西两河道里,避免了洪水正面对城隍庙庙基的冲刷,这叫“分流泄洪”,相当于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杰作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的分洪导流功能。宁陕城隍庙之所以山洪冲不走你,并不是各路神仙保佑,而是你庙址选了一个好地方,这叫“地利”。
宁陕城隍庙“金鸭浮舟”建筑图
城隍庙这回因为疫情没有开放,老汉只有在庙门口打个卡后,在公路上透过花丛树影多看它几眼,继续我的行程。
春光掩映中的宁陕城隍庙
一过平河梁
老城、城隍庙一路朝南是上平河梁的好路,这是回西安要翻的第一座山。
01 火地塘 这段G210路得的不能再好了,缓坡慢上。CB500X发动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在山间回荡,两旁行道树齐刷刷地向我致敬,让我想起了夏天走这段路的美妙感受:一条曲曲弯弯的国道,一头扎进幽幽的峡谷,林木丰茂,浓荫乍地,轮下地在走,身边水在流,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斑驳地射下来,此时你只需要轻轻地拧着油门,人和车都会融化在这山景里…..正憧憬着美好时光,火地塘到了。
火地塘以前路过了N次,知道它是平河梁南坡脚下的一个林场,早年这里高高的原木垛子垒成排,锯木头的电锯尖叫刺耳,木板房、油毡棚顶上,都会升腾起缕缕炊烟。为啥叫火地塘呢?清朝年间,一些流民被派到了这里,要生存就要开荒种地打粮食,陕南人把开荒叫作“开火地”,先放火烧掉地面杂树茅草,然后再挖掘翻整成耕地。来这里“开火地”的人多了,火地塘的地名就这样叫开了。
如今退耕还林多年了,昔日繁忙不见了,一片寂静。现在成了西北农林大学科研实验基地了。
宁东林业局火地塘林场
02 平河梁 继续骑着我的摩托行我的路,边走边想,一会儿就要到顶的地方,为啥叫作平河梁呢?随着海拔的升高,再看路边的灌木林渐渐消失了,整片的针叶林出现了,云杉笔挺入云,林间通透干净,地面上落满了厚厚一层松针,毛绒绒地像铺着厚厚地毯似的。身边河里的溪流也由哗哗变成汩汩继而涔涔,直到看不见细流,全被吸纳到了树和草丰茂的根系里。终于到了海拔2299米的梁顶,驻车四下张望,顶部平坦如砥,天高地旷。哦,明白了,南流的长安河原来就是从眼前这块平坦的山顶发源的,所以一梁横亘,就叫平河梁。
平河梁的河是平坦的流着
此时伫立主峰平河梁顶,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四顾群山座座低,翠柏松涛阵阵鸣;蓝天白云鹰翱翔,芍药灼灼带露浓。抒发感慨之余,很是怀念国道西边五里之外那片高坡上的草甸,三年前曾经徒步上去过,这回也就罢了!
前年上去过的平河梁大草甸
碰巧这时候从西安方向上来一辆重机,1米85的中年壮汉,骑一辆宝马水鸟1200,他要用一天的时间走完我两天的路,早上从沣峪口进山,G210到宁陕转佛坪,然后走G108出黑河口,完成一日秦岭U型穿越,不由得让老汉佩服:年轻就是力量,就是本钱。我俩聊了聊,交流了不少骑车摩旅心得经验,然后相互道别,各奔南北。
平河梁顶遇车友 两车合影
03 旬阳坝 从平河梁顶下山往旬阳坝走,路不比刚过来时那么平缓了,S弯回头弯一个接着一个,好在老汉是老骑手了,一会儿就车到旬阳坝。
平河梁北坡下山回头弯道要慎行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这地儿位于秦岭主脊之南,旬河之北,这块平川坝子就起名旬阳坝。它是昔日秦岭腹地的林都,宁东林业局所在地,当年勘比宁陕县城,影剧院、商场、招待所、俱乐部、中小学校、灯光球场等一应俱全,自打恢复秦岭生态环境,国家禁采禁伐令出台后,宁东林业局产业转型为育林、护林,机关厂部外迁山外,旬阳坝辉煌不在啰,只剩下老建筑还记得当年的盛景……
昔日旬阳坝宁东林业局职工俱乐部和百货商场
旬阳坝行政级别由一个繁华镇子,变成了一个村子。源于怀旧我特意把车骑到旬阳坝的老街上,寻找当年的感觉…哎,还别说只有我一个来旬阳坝怀旧,在老街里我看到一幅影视宣传牌,前年咱陕西籍影视明星文章主演的连续剧《走着瞧》就在这里取过景,这个剧就是以反映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农村生活为主题的。
现在的旬阳坝村老街
二过月河梁
告别旬阳坝接着要翻的第二座山是月河梁。
月河梁梁顶
01 子午古道新旧两线分叉点 月河梁海拔不很高,但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先秦时期就开通的子午谷道,旧道由长安杜陵起始,沿子午谷,经喂子坪,过子午关(石羊关)、穿关石、翻秦岭,经安康宁陕县江口越姜子关(孤山墩),腰岭关,沿直谷南下,经泰山庙、铁路坝进入安康石泉境内,走庙梁、中池、前池,再西折过池河镇马岭关到石泉县城。转西北经古堰滩、饶峰镇,再西行翻饶峰关,进入汉中西乡县的子午镇,沿黄金峡,经金水(古黄金戊)龙亭、洋县、城固至汉中。这条子午旧道在宁陕县东部,不经关口(今宁陕县城)。
由于旧道缘山避水,栈道桥梁很多,受战争影响,不时毁坏,故南北朝时,即公元502年,萧衍建立梁朝称帝后,梁将军王坤念改建新道。江口以北沿旧道,即:新道从长安杜陵起始,沿子午谷,经喂子坪,过子午关,穿关石,翻秦岭经江口以南,翻月河梁,西行经旬阳坝,再西南行,越平和梁,经火地塘过腰岭关,经宁陕老城,过关口,走汤坪南下,翻西茅垭,经饶峰街,过饶峰关进入西乡子午镇,沿黄金峡,经金水(古黄金戊)、龙亭、洋县、城固至汉中。
由援引的上述史料可知:子午旧道过江口走到月河梁南脚下就转道了,而新道是翻越月河梁的,今天的G210基本上是循着子午新道的轨迹修成的。新旧子午道最终在汉中西乡子午镇会合。所以说月河梁是子午古道新旧两线的分叉点。
秦蜀古道图 明显标出新旧子午古道
俯瞰月河梁南坡
从旬阳坝流下来的河溪汇纳了月河梁沟岔里的溪水,开始称之为月河,顺河而下一条乡道,通往商洛镇安的月河乡。我要翻越月河了,上山难度不大,还不时地回首看看蜿蜒的盘道和农庄田地,很是惬意。下山就不一样啰,弯急坡陡,时刻得谨慎驾驶。我想这段路小伙娃最喜欢,它是沣峪口—关口翻三座山中最过瘾的压弯路段。趁着林木还没有长严实,我拍下了月河梁层层叠叠的弯道。
月河梁北坡
02 江口 下了月河梁一把油就到了江口,陕西省仅有的3个回族乡镇之一。只因为发源自秦岭光头山分水岭的旬河与发源自秦岭东梁的江河在此交汇,才有了其名。史称东江口,是因为西边的汉中留坝县也有个江口,所以秦岭里的江口就有了东西之称。像我这一辈的老人,以前常走西万公路,对江口再熟悉不过,是有感情的哟。
这次到江口老汉我专门找到了子午谷道的遗迹。在江口老西万路桥头邮电所旁,立着石碑标明此处是子午古道菜子岭山坡段的起点,能看到明显的残缺古道遗迹,踩着条石铺筑的台阶而上,就通往菜子岭。据说在菜子岭山坡上残缺的古道遗迹,地面用整齐的鹅卵石铺筑,险要处用块石垒砌护坎,均宽约2米。
子午古道江口段遗址
子午古道江口段旧迹
子午古道江口段旧迹
又听说江口还有狮子古石桥、盐店古街,穿过南街往江河里面走约莫一华里,找到了古石桥。桥北的两头石狮子依然见证着江口镇的荣辱与兴衰。两头石狮身上都披着大红布,有人在桥头还搭起了简易门楼,在门楼的门楣上也挂满了大红布和大红绸缎,据说是当地信徒确信古狮子具有灵气,在狮子桥上许下心愿,这些红布就是信徒们用来还愿的。
江口石狮子古桥
江口石狮子古桥
穿过古桥就来到了南北向临河而建的盐店街,虽然如今不过是仅容两人并排而行的小巷子,但是过去可是秦岭山中的交通要道,一天到晚都是车水马龙的。如今这里变成了镇子上较为清静的“后街”,漫步其间可以静静的感受古镇曾经的记忆。哦,老汉想起来了,这江口自古地处子午谷道要冲,是秦岭南麓较大的一个集镇,据说这条街之所以叫“盐店街”,是因为过去从陕南和四川贩买私盐到关中,要经过秦巴山脉古栈道,长途跋涉,途中必在此留宿,在此处投宿者多为盐商或小商贩,所以被称之为“盐店街”。
江口古盐店街
转完盐店街回到石狮古桥上,不由得老汉我想起元代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啊,在过往的岁月里,不知有多少羁旅商客奔波于子午古道上,他们中间不少人是有去无回呀,哪像我胯下一匹铁马,一日穿岭越涧达长安,罢了罢了……
江口石狮子古桥
还有一个地方必须提,那是我以前瞻仰过的坐落在江口旬河西岸的毛泽东侄子毛楚雄等三烈士纪念园。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1946年6月,中原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几十多万军队的层层包围,王震将军所率领的三五九旅和干部达陕南时,国民党要我中原部队派出代表与其进行和谈;王震将军应国民党胡宗南之邀,派出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赴西安谈判,途经宁陕县江口被驻守该地胡宗南部61师181团扣留杀害。为缅怀和悼念革命先烈,1984年在江口回族镇修了三烈士陵园,2001年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口毛泽东侄子毛楚雄等三烈士纪念园
三过分水岭
下面要过秦岭主脊分水岭,必先到过广货街。
01 广货街 无论是先前的子午古道,还是解放后的西万公路,今天G210,这里都是出关中越秦岭陕南第一站,交通要道名副其实。广货二字,一是地面广四通八达,二是商贸交易货物来路广,说交通是北上关中都市,南下安康汉中,东到商洛柞水镇安;论货物是北货南货土货洋货,都汇聚此地,所以叫它广货街正合适。
秦岭南麓第一要道 广货街
尤其是这几年,西安人把街都逛到了这里,一到周末私家车、摩托车都往沣峪里拥,一脚油一把油就到了广货街。更有一些任性的主,睡醒起来,听说广货街的酸菜鱼好吃,立马开车就来了,吃完嘴一抹,捎带上一块黑猪烟熏腊肉,挑些个土产山货,回咧!临走时还不忘对小贩嚷嚷道:过几天我可来!平时这G210国道上就没有啥人毛车影,长安宁陕两地的交警优哉游哉,可一到天好的周末,西安交警秦岭中队就会上到分水岭,宁陕交警也会执勤广货街,要不然分水岭、广货街,车水马龙摩肩接踵,就堵成马咧!还好今儿个不是周末,老汉轻松地过了广货街。
宁陕广货街
02 肠子峡 广货街往南慢慢上坡,行不远沙沟河(旬河源)猛地收紧了,车车一头扎进一条青森森的峡谷,就是肠子峡。此乃陕南安康市宁陕连接关中子午古道的咽喉处,关中进入陕南的第一”关隘”。五六公里长的G210国道贯穿整个峡谷,她就像个大家“闺秀”,藏身于秦岭深处。顾名思义,肠子嘛,细长弯曲,用它来命名峡谷,意味着公路在里面像脏器肠子一样,曲里拐弯、迂回曲折,加之叠嶂的峰峦,茂密的森林,阴翳遮掩,峡谷内终年难见天日。难怪人说“来到肠子峡,天下无景看”,一是因为抬头只看到天空一条缝,两壁悬崖嶙峋,古松倒挂,飞瀑细泉,真是飞鹰渡不过,猿猱愁攀援;二是这里景观的险峻、阴幽、别致,足以让你无心在看天下类似的风景了。
关中进入陕南的第一”关隘”–肠子峡
肠子峡就在分水岭南面不远,好多人走过它对我说,没见到有你说的那么美嘛。我要说:小伙子你开车或骑车穿过肠子峡的时候,只顾了双手紧握方向盘(把),两眼瞪得溜溜圆,一直盯着前方路面,哪里顾得环视四周欣赏美景啊!
关中进入陕南的第一”关隘”–肠子峡
03 长安宁陕分界之谜
走出肠子峡就到了长安宁陕的分界线,路旁的台塬上有一个村子-大坪,属于今长安区滦镇街办管辖。此地老汉经过N次,从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今天突然想起来了:但凡省县镇村的地界大都以山岭河流而分治,为何长安宁陕的分界不定在秦岭主脊分水岭,而是在分水岭以南十多公里的大坪村呢?这里边有故事呢。
西万公路(G210)是1958年修建的,在此以前关中去安康一直走的子午古道。于是民国至解放初,宁陕与长安以今子午峪口的“左公桥”为界,就是说桥北属长安 ,桥南归宁陕。史料上有记载:建国前,石砭岭、天子峪、抱龙峪、子午峪等地属宁陕县高丰乡第四保管辖。1949年11月沣峪红草河、喂子坪有村民到长安县王曲区公所反映,说是都解放了没人管他们,王曲领导当即表态:宁陕不管我们来管!随后报请上级批准成立了红草河乡(后因西万公路通车,出西安不走子午峪,乡镇府搬到喂子坪),管辖二道桥、红草河、碌碡坪、黎元坪、喂子坪、王家沟、黑沟、北石槽、关石、玉皇坪、青岗树、鸡窝子等14个村,即分水岭以北归了长安。可又到了1950年7月,岭北鸡窝子村农会主任领着岭南夹裆岭(今大坪村)两个群众代表,又到王曲区公所反映,说解放已一年多,他们那个地方,本该宁陕管,却无人管,当地13户群众商量愿意接受长安管辖。王曲区领导闻讯后还是先前那句话,遂将夹裆岭分散居住的十几户人家划归鸡窝子行政村管辖,取名大坪村。
呵呵,不要认为这地块儿划界就简单地一句话,是有先斩后奏的成分,但还是要两县协商,上级批准。1950年11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将宁陕县高丰乡二道桥以南、夹岭档以北15个村180平方公里划归长安县管辖,宁陕县政府还给省政府出具了一个“愿意划出”的信函。于是长安就有了整个沣峪乃至翻过秦岭主脊分水岭以南,把界牌立在了肠子峡北口的大坪村。事后,长安人宁陕人都说:沣峪喂子坪乡是白捡来的!
长安宁陕分界点–分水岭南坡下15公里的大坪村
04 分水岭上话沣峪 说话间分水岭就在眼前,回头望望岭南的盘山道,感觉这里真是自驾摩旅户外的天堂。分水岭是南来北往网红的打卡地,西安城里,骑摩托、登单车、开四轮,人们衡量你技能力高下的标准就是一句话:你上过沣峪分水岭没有?分水岭—沣峪口这段路故事太多了,老汉我太熟悉了,且不说分水岭流出沣河,沣河滋养长安大地,沣河孕育西周丰镐二京,单是这一路的自然景观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老汉我的这次摩旅也该结束了,我就把沣峪沿途经典景观快速展现个大家,作为我此次黑河G108国道进–沣峪G210国道出,二日秦岭U型摩旅穿越的结束吧!
沣峪分水岭打卡 即将结束行程
沣峪分水岭上雪景
分水岭上光头山
分水岭旁鹿角梁
分水岭上王锁崖
分水岭旁鹰嘴崖
沣峪子午古道雄关-石羊关
沣峪佛教名山-观音山
沣峪道教名山-九鼎万花山
沣峪河谷子午古道栈道遗迹
沣峪著名景区九龙连珠潭
沣峪古村唐翠微宫旧址-黄峪寺村
子午古道起点-子午峪口左公桥
子午古道起点-子午峪口左公桥
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样,过完了这些年来我走过沣峪的山山水水,马上就要出山了,至此我的这次黑河G108进,沣峪G210出,446公里,用时2天U型穿越秦岭之旅圆满收官,各位,老汉我与你下次再约、再见!